KWJ2009 2012-10-12 13:00
创业板延长锁定期背后:控股股东质押3.75亿股
虽然9月底创业板公司集中发布大股东延期减持公告,但解禁冲动仍似乎难以抑制。
据记者统计,截至10月10日,已有36家创业板公司发布延长解禁公告,包括28家首批公司,6家第二批以及1家第三批创业板公司,涉及限售股总计约达32.12亿股。
然而,窗口指示意味明显的集体延期背后,创业板公司大股东实际减持需求却颇强烈。
据统计,其中新宁物流(300013.SZ)、银江股份(300020.SZ)、华星创业(300025.SZ)、红日药业(300026.SZ)、华谊兄弟(300027.SZ)、金亚科技(300028.SZ)、天龙光电(300029.SZ)、金龙机电(300032.SZ)、星辉车模(300043.SZ)9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存在股权质押的情况,合计达37469.95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58.31%。
9家公司中,天龙光电股权质押的情况最为严重,其控制人冯金生持有的2520.75万股中的2520万股均遭质押,质押比接近100%;紧随其后的为银江股份,其控制人银江集团持有的9291.30万股中8625万股被质押,占比超过九成;此外,华星创业、红日药业、金龙机电三家公司大股东质押股数占比也均超过七成。
高比例质押占比背后,亦折射出经济恶化下,老板们对融资的迫切需求。
“江浙一带不少上市公司老板推崇多元化经营,他们手中多多少少持有一些房地产、贸易资产,这两年实体经济持续恶化,急需套现输血其他产业。”一位拟上市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毕竟公司上市后是”大家“的,手上的其他产业可是自己的,禁售期的股票又不能套现,不如用来质押融资。”
事实上,创业板公司与其他中小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上市的股权实际上已具有一定“含金量”,这也是众多大股东敢于大比例股权质押的本质原因。
“我们是民营非上市企业,银行一般不认可。只有上市企业的股权,银行才愿意用来担保借款。”上述负责人表示。
不过,记者从多位地方银行人士处了解到,伴随不良信贷率的攀升,今年以来,不少银行开始缩减中小、创业板公司股权质押融资业务。
一位国有大行的法人客户部人士指出,目前其经手的质押贷款越来越少,因为“风险大、收益不太好。现在实体经济情况明显恶化,银行对于风险的控制愈加严格,为规避质押贷款相对较大的风险造成坏账增加,所以近一年来,我们发出这种类型的贷款较少”。
另一东南地区城商行信贷部经理则对记者表示,今年特别规避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股市不好,股票市值波动很大,贷款风险较大,所以放弃不做。
不容忽略的是,在对资金的极度饥渴下,一场10·30前夜的蠢蠢欲动或已为上述解禁股后续减持做出铺垫。
9月1日至9月25日期间,位于创业板减持榜前五位的乐普医疗、翰宇药业、顺网科技、佳士科技、海兰信(300065.SZ)其重要股东的减持金额均在1.17亿元至5713万元之间。
受此影响,创业板指数从9月12日766点的区间高点一路下跌至9月26日最低触及660点,其间最多跌去高达100余点。
“当减持数额达到阶段低点时,大盘点位一定在低位徘徊,所以股东延长股权锁定期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对当前二级市场整体不看好。”一位券商研究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而3个月或6个月锁定期或可给市场留出调整时间,事实上延期解禁刺激下,创业板指数距9月26日低谷期已收复51点。
创业板降低上市门槛 几近“临门一脚”
创业板开板以来,降低上市门槛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在创业板运行将满三周年之际,一些市场人士再次提出降低上市门槛的诉求,理由在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350多家,并且率先建立起了严格的退市制度,和前两年相比,更具备探讨降低上市门槛的条件和可能。
一直以来,不少市场观点都认为,设立创业板的初衷应当是较现有的板块适当降低门槛,让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也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创业板公司在发审时却往往面临着较高的上市门槛要求,其中,要满足最近两年连续盈利这一硬性指标更是“卡死”了不少企业。
有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部门定下这样的硬性规定,出发点原本是为了让优秀的、能较好盈利的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认为这样筛选出来的公司风险更小,但事实却不尽然。
“耐克可以,李宁不行!”——这句略带调侃的话很形象地道出了当前一些拟上创业板企业遇到的难题。监管部门对创业板发行条件中盈利持续增长的判断标准,被一些市场人士戏称为“耐克曲线”,即拟上市公司业绩可以有反复,但总体而言,业绩增长轨迹必须像“耐克”商标的形状,总体持续走高。举例来说,拟上创业板的公司可以出现2011年的业绩低于2010年的情况,但要在随后的2012年业绩超过2010年,才可被认定为持续增长。如果2012年的业绩继续低于2010年,则不被认为是持续增长——这种情况被戏称为李宁曲线。
一位长期参与企业上市发行工作的证券业律师告诉记者,“耐克曲线”代表着当前创业板发行过程中对企业成长性和价值的判断理念以及对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期望,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经济波动周期当中,中小企业盈利情况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达不到上市条件。
事实上,监管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有监管层人士坦承,创业板关于利润连续增长的要求有些苛刻。
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也建议,在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有效和充分的前提下,对于那些符合或者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可考虑在盈利指标方面给予适当的放宽。因为这些企业一般处于中早期,发展趋势很好,但对于融资的需求比较急切。他认为,创业板虽然财务指标(如利润)要求不高,但实际从已上市的企业来看,财务指标与中小板区别不大。
还有人建议对创业板公司的行业进一步放开,不管是属于什么行业,只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比如一些传统行业中的自主创新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等,定位于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板市场都应该考虑接纳;更有市场人士大胆建议,未来是否可以考虑通过修改《证券法》等规定,让那些暂时亏损、没有盈利但是亮点突出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也能够登陆创业板。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层日前在一次培训会议上表达了降低创业板准入门槛的意向,已非常接近“临门一脚”。对此,受访人士均表示,希望监管层可以考虑将适当降低上市门槛尽快真正提上议程,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