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ming 2012-12-11 08:47
拉萨漫步之布达拉[11P]
[img=982,481]http://m3.img.libdd.com/farm4/2012/1210/01/DB358F4CF8B7DF31B2C55CFEE6EAE1804007D7891B44A_982_481.JPEG[/img]
那句完整的歌词是“坐着那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
火车我已经坐了,接下来该进宫。
布达拉宫本应该是到了拉萨后的第一站,
但是先来的前辈都会劝我说缓一缓,适应一下高原反应,因为要爬楼梯。
据说有不少的人,只爬到一半就放弃了。
然后邻桌的朋友很配合地附和说,对对对,那个谁谁爬到一半就快累死了 。
啊?这么夸张?你们确定说的是布宫而不是长城么?
[img=1000,486]http://m2.img.libdd.com/farm5/2012/1210/01/754B2833476A4AF10EEEEBB1BA3220E9D53ADFA2DA751_1000_486.JPEG[/img]
为了节省体力,我专门招呼了辆三轮车,颇有藏式的风情。
骑车的师傅一路上放着他的小音箱,播着听不懂的藏语曲调。
后来听说那不是普通的歌曲,而是藏传佛教的经文。
[img=1000,773]http://m1.img.libdd.com/farm4/2012/1210/01/6BCADE1B0C2BCB402C986D679FB5A74FC3BCE8157AB77_1000_773.JPEG[/img]
由于某个会议的原因,师傅只能载我到离布宫还有一段距离的邮局门口。
三块钱,还算值当。
顺便去了邮局寄明信片。
明信片是我在平措旅社里咖啡店的老板那买的,两块钱一张,不含邮资。
那位大概三十出头的老板,总是顶着一头乱乱的头发,说话温柔的样子。
据说他之前不过也是名普通游客,某些缘由,留在了拉萨。
把自己拍的照片制成明信片, 做点小生意。
每一个留在拉萨的异乡人都有一个相似却不相同的故事。
他看了看我选的明信片,指着其中两张明信片,问我为什么要选这两张?
一张是从大昭寺的天井望去一尘不染的天空,
一张是染着蓝色的石制佛像,一排排陈列着,照片的名字叫做“擦擦”。
我说因为很漂亮啊,我很喜欢啊。
他低着头,笑着说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两张,只是不知为何买的人并不多。
我问他“擦擦”是什么意思?
他说就是用泥制的小型佛像雕塑,因为它的工艺在于打磨,其实“擦擦”是个拟声词。
盖完纪念邮戳,写完明信片,我已经有点头晕眼花的感觉。
吃过早饭,稍作整顿。
随着转经的藏民,一同进入布宫。
[img=1000,735]http://m2.img.libdd.com/farm5/2012/1210/01/5658080C64C0B105CAAB5488F4835A3C165AC6307F57C_1000_735.JPEG[/img]
[img=1000,1000]http://m3.img.libdd.com/farm5/2012/1210/01/24D164561A10782A386F8EC6A2AD59834724E7777C84C_1000_1000.JPEG[/img]
又是重重安检,我还被迫倒掉一大瓶的红糖水。
掀开布帘,白色的阶梯出现眼前。
[img=1000,710]http://m2.img.libdd.com/farm5/2012/1210/01/2BF899A320CA16076DE08BB9BD7FD8FA4B2ED038D3DC4_1000_710.JPEG[/img]
[img=1000,704]http://m3.img.libdd.com/farm4/2012/1210/01/8CD61C1404AF2531306F776864DCBE5BCDB19BB562686_1000_704.JPEG[/img]
我目测了一下,楼梯还算平缓,应该不累。
信心满满,抬脚起步。
结果证明,在高原做这种动能转化势能的机械运动是想当费劲的。
1080阶的阶梯。
开始我还有默默地数,后来就只剩下大口喘气的力气。
30分钟后我终于到达了红色的宫殿。
[img=1000,699]http://m3.img.libdd.com/farm4/2012/1210/01/AA4FA7325578E03ECA1DA27169CB63CFD05C28BBB37C2_1000_699.JPEG[/img]
布宫内是与世隔绝的另一番天地。
外面是广阔的天地,湛蓝的天际,流云丝缕。
一墙之隔的宫内,藏香缭绕,佛像灵塔静默其中。
与我平时所知的神像不同,
藏传佛教的菩萨少了些慈眉善目,要么怒目圆睁,要么半闭微目。
在昏暗的酥油灯下,摇曳着威严和神秘。
我起先随着一个旅游团蹭听,导游所讲地无非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
后来便跟随了一群朝圣者的脚步。
年轻的小伙子提着装满酥油的暖壶,在一座灯座前,小心翼翼地斟上。
酥油灯闪闪烁烁,淡淡的奶香味弥漫在整座宫殿。
扮演母亲角色的女人,虔诚地在每一个功德箱投入钱币,双手合十念念有词,祈祷祝福。
在拉萨的寺庙,大多数的公德箱是可以在里面找零的。
没有谁会计较钱币的面值多少,而取决于内心的敬意。
年迈沧桑的老妇人步履蹒跚,衣衫有些褴褛,面容与衣着布满了沧桑。
在某位圣像的面前,她虔诚地施着五体投地之礼。
她的每一次行礼都仿佛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缓慢艰难地扑到着地,战战巍巍地起身。
她那么瘦弱,就像是一颗快要折断的枯树。
我突然感到心里难过,有着想要搀她起来的冲动。
随即我为自己愚蠢的想法感到愧疚。
我所看到的只是她表面的贫穷,
而她的内心是我所无法所想象的富饶。
宫殿内的通道很窄,我不忍心从她前面穿过。
就这样静静地站在一侧看她满怀诚意地朝拜完,
也许这是我唯一能向她表示敬意的方式。
红色的宫殿内供奉着五座达赖喇嘛的灵塔。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
而那位诗人,六世活佛仓央嘉措最终没能魂归故里。
关于他的传说太多,难辨真假。
不管世人如何猜测他那些浪漫优雅的诗词是送给某位情人的爱意,还是对佛祖的致敬。
但他深爱着这片土地,毋庸置疑。
大概客死异乡的这个实情,着实让人难过。
在他生前的雕像前驻足,眉清目秀的雕像是他唯一留在布达拉宫的印记。
我恭敬地拜了拜,以示尊敬。
[img=1000,750]http://m3.img.libdd.com/farm4/2012/1210/01/E6EFA2ED4C87A63010C897774705BF689E23795310FA0_1000_750.JPEG[/img]
一个小时的参观,再一次掀开厚重的门帘。
阳光倾泻一地,一种重获自由的愉悦油然而生。
突然觉得当年的仓央嘉措走出宫门,沐浴于灿烂与明媚之下,是否与我同感呢?
或许他对佛的诚心和尊敬是无可厚非的,
但他的内心更向往的是没有束缚的自由。
威严沉闷的宫墙,氤氲缭绕的殿堂,并非他所愿。
他不想背负着什么转世灵童,什么活佛喇嘛的沉重枷锁,
就是想单纯地一心念佛,用他的方式,写着诗词表达他对世间的大彻大悟。
[img=1000,750]http://m2.img.libdd.com/farm4/2012/1210/02/F1C07ADA0E2FC4EAF73FE5870BC7E5334F470A19CAB61_1000_750.JPEG[/img]
从布宫下山的路上我又看到一棵贴满钱币的树木,上山时也有看到类似的石柱。
后来听一位导游说以前的喇嘛告诉参拜的信徒,如果他们的诚意足够,那么就能把钱币贴在树上得到祝福。
果然有人能贴上,而人却未果,于是纷纷效仿。
事实上这并不能成为衡量虔诚的标准。
钱币之所以能贴到树上,是因为沾上了酥油的关系。
而那些得到祝福的信徒们大概是他们的衣兜或是手上不满了油污,所以他们的钱币只需稍稍用力就能贴在树上。
而如今被商业利益驱使的某些寺庙,这种祈福的树木事先就被涂上厚厚的酥油。
不知实情的游客会在游说下试着去贴钞票,虔诚与否都能“如愿以偿”。
最终这些带着祈愿的钱币,却不知流入何去。
但愿这一切不会染指世界屋脊上的这颗明珠。
再见,布达拉。
[img=1000,725]http://m1.img.libdd.com/farm4/2012/1210/02/536CA5F8741DD88F358FF1BA9B9778C2F0A1D3D9337CB_1000_725.JPEG[/img]
[[i] 本帖最后由 wqming 于 2012-12-11 08:49 编辑 [/i]]
kfvhui 2012-12-23 16:28
亲眼看到布达拉宫就感觉看到了微缩景观一样,在里面走一圈下来累死人。
aishenyihao 2012-12-29 16:17
非常雄伟的布达拉宫 楼主的照片拍的很漂亮
色中色的我 2012-12-30 16:20
拉萨,如入天堂之境,很美妙的地方。很美的画面。期待中。
tuzibao456 2012-12-30 16:34
当年、现场观看布达拉宫时有些破败,看到照片应该修复了吧。
dx663640 2012-12-30 21:14
西藏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纯净,很清澈,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不过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