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服务器迁移已顺利完成! 网址全面启用 https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虚假的繁荣:基金业增长“囧途”

pinedjd 2013-1-13 12:29

虚假的繁荣:基金业增长“囧途”

对基金业来说,2012年是难言悲喜的一年。这一年,各家基金公司为了制造账面上的增长,而不惜血本;为了无谓的规模攀比,而争先献媚渠道。最终基金行实现了大繁荣局面,但是在这虚假的繁荣背后,却是基金公司利润不达标,员工的年终奖成为泡影。这里没有赢家,基金业正走在增长的歧途上。
  
  基金业“囧途”:赚了规模赔了钱
  
  本报记者 曹元 深圳报道
  
  “当我们听到别家基金公司传出年终奖降幅50%的时候,我们很羡慕。”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1月10日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年终奖已经在筹发过程中,但今年一点消息都没有,或许真就没有了,那些降50%年终奖的公司已经不错了。”
  
  “我们很可能没有了,去年就已经是降幅50%,今年不指望了。”深圳一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透露:“据说是因为股东利润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和基金业员工纷纷感慨日子不好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基金行业在刚刚过去一年取得了重大发展。一方面基金规模在2012年大幅增长,时至2012年底,基金公司合计资产规模28668.28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超过三成;另一方面,这一年基金公司业绩也不赖,所有大类的产品平均都实现了正收益,其中包括权益类的。比如指数基金的平均涨幅达到6.75%,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涨幅达到5.57%,混合型产品亦有3.95%的正增长。
  
  这和传统的观念发生了冲突。基金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从基金资产中提取管理费,这意味着当规模壮大时,基金公司获得的收入将增加。但这个商业模式在2012年遇到了挑战,基金公司的股东发现,自己的利润并没有因为所投资的基金公司规模增长而提高,相反,反而下降了。
  
  利润下降
  
  岁末年初,基金行业的“噩耗”频传。首先被开刀的就是基金从业人员的年终奖。基金业的薪酬体系一般包括了的固定工资、超额奖金以及年终奖。在2012年,很少有部门或者个人能够获得超额奖金,“因为去年定的目标本身就高”,有深圳基金公司人士称。
  
  于是乎,年终奖成为行业最后的期盼。但今年发放情况并不乐观。
  
  有媒体曝出,嘉实基金和信达澳银基金年终奖和年终奖均下降超过50%。——这并不是孤案,基金行业年终奖的削减已是普遍现象。崇尚发放年终奖的上海基金业有公司因停发去年年终奖而出现投研人员集体跳槽。
  
  还有传出某基金公司去年四季度初已经在内部会议上“吹风”,基金经理今年的降薪幅度最高可达30%~40%。
  
  华泰联合金融产品首席分析师王群航猜测,基金行业薪水下降幅度可能将达到20%。
  
  南方一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年终奖是根据公司利润确定,大中型基金公司总奖金额度的提取比例一般为税后利润的10%至18%,提取之后,再根据当年的绩效分配到各个部门。“不少公司去年利润下滑得厉害,提取的奖金额度肯定不容乐观。”
  
  除了年终奖,许多基金公司都在削减各部门的预算。
  
  深圳另一家中大型基金公司刚刚在内部发布了年度预算,对于这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总监而言,虽然完成了去年的任务,但忧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们部门的预算较之去年砍掉了50%,这让2013年的工作很难开展。我们更别指望有什么年终奖了,如果公司经营继续恶化,接下来或许就是裁员降薪了。”
  
  事实上,这家基金公司2012年年底规模较之2011年年底增长了超过20%。
  
  此外,基金行业一些压缩开支的手段也在推进。比如下调差旅标准,坐飞机改成坐火车,住星级酒店改成住快捷酒店等等。
  
  而基金业一系列窘境背后,是基金公司利润创造能力大不如前。
  
  去年12月份,在“第十届中国财经风云榜-基金高峰论坛”,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称,整个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利润率很快会下降,(利润率)可能从原来的30%-50%,降到10%-20%。
  
  事实上,投资基金已经不是稳赚不赔的。
  
  去年上半年披露公司经营数据的基金公司共有30家。其中,大型基金公司中的易方达、广发、博时等盈利都出现超过10%的下滑,大成更是出现54%的利润减幅;农银汇理、金鹰等公司则从前年上半年的盈利步入亏损的行列中。
  
  此外,还有8家基金公司陷亏损,亏损最多的是国金通用,净利润-2044.55万元,其次为财通基金和方正富邦,分别为-1893.04万元和-1854.3万元,另外纽银梅隆、长安基金、浦银安盛、诺德基金等小型基金公司也有不同程度亏损。
  
  而从有可比数据的基金公司来看,去年上半年净利润总和从2011年上半年的23.4亿元下降为17.6亿元,同比下滑24.8%。剔除仍在亏损运作的小基金公司,仅有两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多家基金公司透露的信息显示,2012年上半年的情况在2012年下半年没有明显改观。基金公司净利润仍在下滑通道中。
  
  新产品的恶性循环
  
  在2012年,基金行业的规模并没有下降。其利润为何出现大幅下降?
  
  2007年年末,基金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万亿元,2008年年末骤降至1.8万亿元。2009年和2010年保持在2.5万亿元以上。但2011年再降至2.2万亿元。
  
  但2012年年末,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上升至2.87万亿元的水平,成为仅次于2007年的最好年份,基金公司规模增长为32.19%。
  
  而从基金份额来看,2012年年末全行业共计有份额2.65亿份,超过了2008年的2.5万亿份,创造了历史新高。较之2011年份额增长为32%。
  
  然而具体分析来看,2012年基金公司规模和份额的增长更像是一种“虚胖”——更多来自新基金IPO,以及最后货币基金的注水,而非来自老基金。
  
  2012年,基金总个数从2011年底的914只增加到2012年底的1241只,基金个数增幅超过2011年,刷新了历年发行数量的纪录,增长幅度达到35.78%。新基金募资总量超过6400亿元,远超去年的2555亿元,创历史新高。
  
  而在2012年四季度,基金规模较之三季度末的增量超过2500亿元。
  
  “无论是新发的基金还是四季度冲量的货币基金,对基金公司而言都不会意味着利润,而体现更多是成本。”深圳某基金公司高管称。
  
  这意味着,如果剔除掉四季度增长的货币基金和2012年全年发行的新基金的合计接近9000亿元规模,2012年基金规模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
  
  根据记者统计,如果剔除掉新基金和货币基金,2012年全行业基金规模较之2011年实际上下降了132亿元,份额下降了1162亿份。
  
  这组数据意味着老基金在2012年被大幅度赎回。
  
  “最给基金公司赚钱的老基金被赎回,而转化成成本的新基金,虽然表面上看着规模大了,份额多了,但基金公司的利润却下降了。”上述深圳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据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该公司老基金给到的尾随占管理费的20%-50%,而新基金的发行是亏损的。“虽然新基金的尾随给到管理费的60%-70%,貌似基金公司仍有40%-30%的盈利空间,但是新基金IPO的其他费用包括激励、宣传成本,以及基金经理、基金会计的开支早覆盖到了全年的管理费。尤其是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基金公司往往头年很难赚钱。”
  
  恰巧,2012年新基金发行的主力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发行规模为5085亿元。
  
  如此惨淡情况下,基金公司仍然对发新产品趋之若鹜。行业预期2013年,新基金数量会远超过2012年的数量。仅仅2013年开年首周,在发及待发新基金已突破100只大关,达到106只。
  
  既然基金公司明知道发基金不赚钱,为何不多做老基金的持续营销而非要发新产品?
  
  “这都是银行等渠道逼得。”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解释。对于银行而言,发行新基金能够获得的尾随和中间业务收入远高于老基金做持续营销。银行没有动力为老基金卖力销售。而买基金的资金也往往是银行等渠道说服客户赎回老基金的资金。
  
  “没有哪个公司不希望做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但是现在的环境根本不支持。”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也称。
  
  这意味着,基金行业仍摆脱不了发新基金——老基金被赎回——公司利润下滑的怪圈。
  
  此外,2012年年末基金为了规模排名而对货币基金进行的持续营销也是亏损的。“仅仅几天,基金公司就需要向帮忙资金付出1‰-3‰的利息,远超过能够获得的管理费收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繁荣背后 基金业内生性增长动力缺失
  
  本报记者 曹元 深圳报道
  
  撇除了繁荣的泡沫后,基金业2012年真实的增长情况如何?
  
  自2007年之后,基金行业经历了规模先滑落和后增长的“V”形反弹,然而,基金公司的利润却一直处在下降通道中。
  
  “去年公司利润下降得仍非常快。”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而该公司规模却有接近20%的增长。
  
  而造成基金行业出现赚了规模不赚利润的核心是一方面给基金公司创造利润的老基金规模下滑,份额下降;另一方面为了发行新基金或者注水货币基金,基金公司付出更高成本。
  
  但从个案来观察,不少老基金规模和份额在2012年都实现了增长,亦有仅仅依靠老基金就能够实现规模和份额增长的公司。
  
  经济学对内生性增长的解释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对于基金公司行业,我们将内生性增长定义为不依靠新基金和帮忙资金,而是依靠原有基金实现的规模和份额增长。这对基金从业者和基金公司股东来说或是更关心的数据,因为它决定了利润。
  
  实现内生增长的公司凤毛麟角
  
  如果剔除了2012年的新基金以及被基金公司用来冲规模的货币基金,2012年年底的排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据记者统计,华夏基金虽然会以1602亿元的规模排行业第一,但较之2353亿元的规模有751亿元的减少,减少量占到了规模的32%。与此同时,却和第二名易方达的差距更加缩小。在剔除新基金的情况下, 易方达落后华夏基金为413亿元,小于不剔除的442亿元。
  
  这不是影响最大的。从统计来看,如果剔除2012年的新发基金以及货币基金,排名第7的工银瑞信位次将排至第12位;排名第8的中银基金更是下滑至23位;还有排名第10的建信基金也退后到了第19位;而富国基金、银华基金都会因此跻身行业前十。
  
  或许剔除新基金和货币基金的排名更能够反映基金公司实际收获净利润的情况。
  
  若拿剔除货币基金的老基金跟2011年年末的情况比,在开展业务的67家基金公司中,2012年年末老基金规模共计下降了132亿元,下降幅度只有0.7%。共计有29家公司实现了老基金规模的增长,占比高达43.28%。
  
  但从份额情况来观察,则情况会糟很多。2012年年末,剔除货币基金老基金较之丢失了1162亿份的份额,降幅5%,意味着老基金5%的份额被投资者赎回。只有13家基金公司的老基金份额实现了增长,占比不到20%。
  
  从上述情况来看,基金因为净值的增长而对冲掉很多份额损失带来的规模减少。毕竟在2012年,所有类型的基金平均收益率都实现了正增长。
  
  具体到基金公司,剔除新基金和货币基金,从绝对量来考量,富国基金、信诚基金、南方基金、申万菱信、万家基金在规模上分别增长了87.1亿元、51.36亿元、41.62亿元、40.43亿元以及38.75亿元排名行业前五名。
  
  这里面,既有富国基金、南方基金这样的大型基金公司,亦有信诚基金、申万菱信、万家基金这样的小基金公司。
  
  给富国基金和南方基金带去增长的产品较为多元。比如富国沪深300、富国产业债、富国天丰强化收益、富国天瑞较之2011年年末分别实现了36.58亿元、34.44亿元、13.43亿元以及8.13亿元的规模增长。这里面涵盖了指数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
  
  给南方基金规模增长带去贡献的老基金分别是南方避险增值、南方中证500、南方多利增强和南方全球精选,较之2011年年末分别增长了20.86亿元、10亿元、8.88亿元和8.37亿元。基金类型有保本基金、指数基金、债券基金和QDII基金。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基金公司更多依靠单类品种实现老基金的规模增长。比如信诚基金和申万菱信在分级基金方面大放异彩。较之2011年年末,信诚500A类份额有16.6亿元的增长,B类份额亦有9.72亿元的增长;申万深成母基金单只增长就有40亿元,几乎覆盖了该公司的规模增长。
  
  中小基金公司中,万家能够排名靠前属于较多元的另类。万家增强收益、万家添利分级、万家上证180分别给万家基金带去了7.6亿元、5.9亿元和5.18亿元的增长,这三只基金分属债券型基金、分级基金及指数基金。
  
  据了解,万家基金在中小基金中老基金规模增长较为多元一方面是业绩原因,另一方面因为机构对其偏爱。“机构对我们公司较为认可。”该公司人士透露。
  
  此外,2012年老基金实现规模增长的公司还有泰达宏利、银河基金、华安基金、交银基金以及嘉实基金。涵盖了大中小型基金公司。
  
  这对各类基金公司的意义是基金公司内生性规模的增长跟基金公司原有的规模大小无关,跟市场是否接受有关。这对基金公司的股东以及小型基金公司而言是更实在的利好。
  
  内生性增长的结构
  
  从基金的类型来看,所有类型的基金在2012年的份额都出现了下滑。但较之2011年年末,其结构出现了分化。股票型基金份额减少5.38%,混合型基金业绩减少6.76%,但债券型基金份额仅仅下降了0.59%,QDII和保本基金合计下滑的最少,只有0.53%。
  
  这和不同类型基金2012年的业绩表现强相关。2012年,QDII基金的平均回报率高达9.87%,高于债券型基金的7.04%、股票型基金的5.57%和混合型基金的3.95%。
  
  从规模考量更是如此。事实上,虽然和2011年相比,债券型基金和QDII基金以及保本基金份额也出现了回落,但规模却比2011年的QDII和保本基金合计规模增长3.5%,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3.7%。但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却出现了下降。
  
  这意味着,业绩是基金公司规模或份额增加的最核心条件。这也得到行业内人士的认同。
  
  “基金公司要做的不是跑赢指数,而是帮助投资者赚钱。”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事实上,在历史采访过程中,招商基金总经理许小松、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博时基金总经理何宝、万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吕宜振都表达了类似观点——为客户创造绝对价值。
  
  而具体到规模增长居前的基金还可以发现其他共性。2012年较之2011年年末,基金规模增强前十名分别是银华稳进、申万菱信深成收益、富国沪深300、富国产业债、嘉实沪深300ETF联接、华夏沪深300ETF联接、银河收益、华安信用四季红、中银稳健增利和银华锐进。其规模增长均在22亿元之上。
  
  观察这些产品,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方面工具性产品较多。分级基金和指数基金占到了前十名中的7只、债券型基金瓜分了剩下3只;另一方面,主动管理型的权益类产品,即便业绩再好,净值增长再快速,也难实现规模的大额增长。
  
  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在2012年实现了超过30%的收益率。但是较之2011年末,该基金份额减少了3亿份、规模缩水了2亿元。如果说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是2011年年底成立的,因为新基金惯常会被赎回的原因不具备代表性。那么上投摩根新兴动力虽然实现了份额和规模近乎200%的幅度增长,但因基数小,实际规模增长只有4亿元。对公司贡献不大。而观察2012年跑在前面的基金,也多是小基金。
  
  这似乎跟之前业绩和规模正相关的关系矛盾。
  
  “由于整个权益类产品表现一般,在这个大背景下,单个产品很难能突破群体的印象。”深圳一基金公司人士称。该公司有权益类产品的业绩在2012年表现不俗,但规模亦未实现大规模增长。
  
  这已经和三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在国内基金发展的历史上,有多家基金公司依靠权益类产品业绩居前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比如2007年的中邮基金、2009年的华商基金。
  
  然而在此之后,权益类产品的业绩陷入整体性不良,个体业绩再好,也难以再现当年基金公司跳跃式发展的一幕。
  
  另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规模增长前列的产品中,华安信用四季红尤为特别。该基金是华安基金为机构定制的产品。
  
  根据该基金2012年中报,截至2012年6月30日华安信用四季红机构持有29.36亿份,占总份额的94.82%,个人投资者持有1.6亿份,占总份额的5.18%。
  
  事实上,规模排名居前的工具性产品,如分级基金、指数基金也多是机构参与。
  
  “散户对基金的信任并没有恢复,加之渠道喜欢让散户赎回老基金购买新基金,因此机构成为老基金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
  
  这对基金公司持续营销提供了一个方向——机构。
  
  从行业来看,有许多基金公司已经开始重视基金内生性的增长。比如招商基金尽管背靠招商银行“银行系”的大山,但该公司年底没有专门针对货币基金开展“冲规模”营销,但并没有影响招商基金的年终资管规模排名的上升趋势。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招商基金2011年年末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为388亿元,在全行业排名第23位,2012年年末招商基金公募资管规模达到554亿元,一跃至行业第18位,较2011年提升5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虚假的繁荣:基金业增长“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