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服务器迁移已顺利完成! 网址全面启用 https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转:鲁泰B深入研究(二)---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经济循环(价值研究典范)

ilmmljy 2013-2-18 11:45

转:鲁泰B深入研究(二)---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经济循环(价值研究典范)

上一节写到,市场经济专利并非仅存在于某些受保护的垄断行业或者新兴高新科技行业,传统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发展出市场经济专利,这一节进一步讨论一个传统行业:纺织服装业。

自人类离开伊甸园,衣服便成为必不可少的需求。随后,进入农业社会,男耕女织便是农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按照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所记载,商以来,织布技术便已经广泛使用。数千年来,尽管其他物质及新的生活方式、需求源出不断,但农业和纺织业,作为衣食住行之首,依旧为人类之基本需求。

从投资角度看,人类特性之一,是喜新厌旧,所谓衣不如新是也,衣服乃是一种需要不断重复消耗的物品。尽管时代观念日新月异,女士服装用料越来越少,裸奔也层出不穷。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爱美偏好被进一步强化,女士们会不自觉采购远超越其生活所必需的衣物,这样一种倾向,在过去30年间,随着全球最大人口的几个国家,比如中国,印度等陆续卷入全球化进程,生活日渐富裕,衣物折旧加速,进一步带来消耗量增加,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从文。革期间单调的衣服颜色及统一服装,走向多色彩,裸露和奇装异服并存的新潮流。相信在未来,纺织服装及相关物料的需求,仍然将进一步增大,并形成持续性的重复消费,从而,其中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有些能够从无垄断优势的价格竞争型企业发展出自己的市场专利,成为持久性竞争优势企业。

纺织服装业在中国,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1980年,纺织工业就业人数,约502万,占全国就业人数4.8%. 到了2004年,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800万,实际上是国内吸纳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之一。背后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人口被释放出来,转移到工业及城市中及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趋势。由于如此之多的人口和企业在这一行业中就业和竞争,使得总体行业的人均收入及企业的利润率都非常低,比如到2005年,行业总体数据,利润率在2。5%左右,稍微有大风浪的话,便容易导致大量企业破产。更容易为人忽略的是,纺织服装业与农业关系非常密切。纺织业所使用的天然原料,棉、毛、丝、麻,均来自农业。2004年,整体纺织服装业使用的天然纤维720万吨,关系至少1亿农民。当整体国策向农业倾斜时,意味着农产品价格可能会被默许提高,从而增加整个纺织成本。

纺织业这种高就业,低利润,低技术及进入门槛的特性,很容易被政府利用来操控经济。在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转型经济,伴随飘忽不定的政策,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小政策可以而促成大洗牌。

当政府的目标是,要促进就业,拉动GDP时,政策及资金可以向这个产业大量倾斜,由于产业的传统技术成熟,劳工低廉,企业借贷及扩张成本极其低廉,便过渡扩张,造成虚假繁荣的同时,为下一次大洗牌埋下祸根。90年代初期,为促进就业,一下子大量上马此类纺织产业,但到了1990-2000年间,国企中的纺织企业大量负债,为减轻负担,当局将其破产,行业中超过120万人名曰下岗,实则失业,稍好者转行另谋出路,次者男盗女娼,社会极不和谐,以一种非市场化的急剧破坏形式,来弥补之前的政策失误。到了2001年,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状况,在政府授意下,银行随意放贷,用于各种固定资产投资,一下子又增速过快,变成随后的2003-2004年,政府要下达指令,来压缩银行业对这一行业的信贷。这样一些大量的非市场化的政策及变更,除了促成寻租的同时,也促成一种外在环境,形成对行业中企业的考验,能够随着政策舞动,适时获得廉价资金扩张,并形成比其他企业更具优势的企业,便更可能在下一轮的行业紧缩竞争时胜出。

1986-1994间,纺织服装一直是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从1995-2002年,陆续被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超越,但还是第三大类出口商品。当加入WTO之后,贸易顺差和摩擦大量增加,导致贸易盈余带来外汇储备压力。2005年以来,这一压力越加明显,当局减少了出口退税支持,加收关税,同时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急剧升高,进一步压缩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并直接导致大量企业接近破产边缘,被迫转型。因此,2006-2009可以说是纺织业的收缩期,其中企业的表现,可以看成是2001-2005间企业努力,最终缴交成绩单的时候。而作为投资者来说,在行业最为不景气和熊市时候购入已经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尽管未必可以获得很大的成长性,但却是一种深合格雷拇之道的低买高卖的投资。

整体上看,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始终处于政府政策变化而造成的经济循环周期的背景下。而背后的大环境,则是由于中国加入全球化,并成为世界工厂这一过程中,低廉的劳工这样一种比较优势对于外围其他国家高工资工人的竞争代替作用。90年代以来,政府放弃管制这一产业中的国企,并让其在市场竞争中被自然淘汰。对于其原材料棉花也放弃所谓战略储备,使得这一行业中的企业,不再具备政府人为干扰的垄断优势,从而有能力的企业,能够一展身手。而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型所形成的短促经济循环周期,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达尔文式的天择论,政策反复多变,使淘汰以一种非常急剧的形式进行,行业中有些企业寿命极其短促。但具备良好竞争能力的企业,却能够适者生存并壮大。

不理解这样一种背景和其中短促的经济周期,便无法分析出企业在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差异,从而慧眼识英雄,选出优势企业。以上是对上一篇《企业竞争和经济循环周期》的进一步说明。下一节,进一步探讨纺织服装业的细分及企业竞争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鲁泰B深入研究(二)---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经济循环(价值研究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