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baGaX 2013-5-18 06:56
IMF称各央行退出刺激时或跌跌撞撞
* 退出过程可能“跌跌撞撞”,IMF研究显示成本可能相当高
* 买债措施的好处仍超过成本--IMF
* 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受到控制,但其风险引发正当性的担忧
记者 Alister Bull 编译 王冠中
路透华盛顿5月16日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四表示,各国央行在拯救全球经济上做得很对,但其空前的举措可能带来跨境溢出的效应,且在收回举措时可能带来严重损失。
IMF针对因应2007-2009年金融危机所采取积极的举措,进行了迄今最详尽的研究,其职员报告重申了先前的评估,也就是这些举措发挥了效益,但面临效果逐渐递减的情况。
然而,在新的研究中,他们亦称,各国央行在开始撤回非常流动性挹注时,可能会面临严重损失。
四年多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协助恢复了对全球成长的信心,而市场现在正大举押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和其他央行事后能够从容地退出这些措施。
超宽松货币政策已促使评论者对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提出警告,而部分开发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是透过让本币贬值来提高自己的出口竞争力。
国际清算银行(BIS)总经理卡鲁阿纳周四警告称,大型央行不应延后撤回经济支持措施。
但IMF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非传统措施的效益仍超过了潜在的成本,并且保留了最强硬的措词,警告迟迟未能执行经济改革的官员。
“主要的忧虑在于,要求货币政策担负起太大的责任,而其带给政府的喘息空间,却没用来进行必要的财政、结构性和金融业改革,”IMF在报告中称。
“要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和复苏向下扎根,最终得以退出非传统货币政策,这些改革是绝对必要的,”该报告称。
**溢出效应**
然而,IMF确实也找到了支持央行评论家论点的证据。评论家认为将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准如此久的时间,会带来未来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买债计划会让央行陷入潜在巨幅损失的风险。
若各国央行需要为超额准备支付利息,且利息金额高过央行持有资产的获利,则损失还会更大。他们可能需要支付利息来吸收过剩的资金,避免这些资金涌入信贷市场,造成通胀压力。
IMF指出,在最糟的情况下,日本央行的损失可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0%,英国央行损失会接近GDP的6.0%,美联储则会超过4.0%。但IMF也强调,这些损失主要是政治问题,不会损及实质经济,也不会让央行停止运作。
“然而,在缺乏实际或担忧的政治干预下,央行损失和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应不会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执行,”IMF称。
另一项风险在于超宽松货币政策的跨境溢出效应,超宽松政策会鼓励投资人将资金投入较高收益的新兴市场。
IMF职员指出了这项风险,但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证据显示,溢出效应的成本超过了发达国家央行行动带来的全球成长增强的效益。
“目前为止,流向新兴市场的资金充沛,但未达到令人担忧的水准,”该报告称。“尽管大宗商品价格高昂和成长等因素显示,这些都是结构性流动,但全球市场景况突然改变,其正当性仍令人担忧。”
尽管如此,新兴市场当局可以协助消除资金流入的潜在冲击,方法包括对流入的资金多寡设限等。国际间的政策合作也可助一臂之力。
“若资金流出国家可以将其政策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纳入考量,那么结果可能会改善。更加重视跨境政策合作,也会带来帮助,”IMF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