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市场总是不断给人们希望,然后又不断让人们失望。从创业板上市之始,限售股解禁就一直是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在创业板成立三周年之际,本周,沪深两市也迎来了首批创业板公司限售股解禁,与其他类型限售股相加,解禁总市值将达到264亿元,市场面临解禁股份的持续高压。
解禁潮的到来是否意味着所有创业板股票都会受到冲击?为什么高管们会选择离开而不是坚守?面对解禁潮,投资者该仓皇而逃还是坚守城池?本期《财经人论财经事》,今天继续《思考创业板》。
本期话题:创业板三周年解禁潮兵临城下,股民头上利剑高悬,是该仓皇而逃还是坚守城池?
本期嘉宾: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金融学教授田文斌。
创业板现状:减持始终存在 恐惧制约市场
今天(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满三周年。在不少投资者看来,解禁洪峰对于市场资金面的冲击力不容小觑。
这个月底和下个月初,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的首发原始股东限售股将解禁,接下来,将还会有更多的公司“大非”过了锁定期,换句话说,这些公司的股票都将迈入全流通时代。
从股票的供求上来看,的确不太乐观。今年10月份创业板公司单月的解禁规模预计超过450亿元,环比将会增加10倍。而到了明年,这样的情况仍然会持续,130多家创业板公司的解禁规模会超过2000亿元,月平均解禁规模约180亿元,与前两年相比几乎是翻了一倍。
看起来挺可怕的!由于未来创业板公司的解禁股的股份数量基本上和现有的A股流通股数量相当,因此我们并不否认巨量的解禁潮会给创业板带来冲击。
当然了我们也看到前些日子上市公司高管纷纷是表示暂时不减持,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解除投资者的疑虑,为什么是这样呢?确实很多公司都发布公告把解禁的时间延后,有的承诺年内不减持,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股东,比如说一家公司36个月限售期的股东可能有五家或者六家,但实际控制人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作出了类似承诺,其他股东并没有作出承诺,所以说这些公司的压力同样还是存在的。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田文斌认为:高管的承诺是在管理层的撮合下或者股东压力下做出的承诺,不是一个主动性的承诺;从承诺的时间上来看,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那么也就是说减持的压力暂时缓解了,但并不是根本的缓解了;那些不是第一第二大股东,并没有承诺,他们的减持还是会照常进行。投资人担心的这种减持始终还是存在的,这种恐惧对市场的制约并没有完全的消除。
恐惧的根源:天壤之别的持股成本
同样的创业板市场,为什么香港和纳斯达克没有对解禁感到恐惧?Facebook上市当天公司创始人就大量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黑石集团上市当天其合伙人也几乎都减持了自己手上的股票。都是减持,为什么只有A股如此恐惧?投资者害怕创业板解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觉得投资者对于原始股股东不信任,这是现在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而追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天壤之别的持股成本,投资者认为,对动辄数以亿计“天上掉下来”的财富,急于套现也是人之常情,投资者如何相信他们不会像马云一样卖掉华谊兄弟去“改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