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之年,2013年则可能是资产证券化的大发展之年。
昨日,一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不久前在银监系统内部会议上将“推进扩大信贷、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纳入了2013年银监会工作任务之一。
无论是对商业银行还是对金融租赁公司而言,尚福林的表态,都是重大利好。原因在于,这一方面意味着,2012年重新启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容在望;另一方面,租赁资产亦将进入资产证券化的队伍之中。
事实上,与扩容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相比,银监会首次提出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更具突破性意义。这将为处于极度资金饥渴中的金融租赁公司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通道。
截至2012年末,银监会监管的20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近8000亿元,较年初增长接近52%。资产急速膨胀,给金融租赁公司的资本金、负债来源都造成巨大的压力。数年来,已有多位金融租赁人士公开呼吁开闸租赁资产证券化,以缓解资金来源压力。
扩大试点范围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2005年,我国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后的三四年间,包括国开行、建行、浦发银行等在内的商业银行,发行了多款信贷支持类证券。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陷入停滞。
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期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为500亿元。
根据上述通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等均可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入池资产。但类似于租赁公司的租赁资产等其他非信贷资产,则无法参与上述证券化试点。有意思的是能收到上述通知的机构亦仅限定于: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拥有信贷资产的金融机构。
此外,在商业银行看来,此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是监管层对于各级呼声的一种积极反馈,但问题在于500亿元的额度实在太少。
“我们获得的额度才十几亿,尚不足之前预期的十分之一。”一名民生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对本报表示,但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大趋势,尽管首期获得的额度不大,也赚不了钱,仍然要参与其中。“这是一个趋势,重要的是摸熟流程,打好基础。”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之后,目前已经发行了三单。国开行于2012年9月发行了101.66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交行、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同在2012年10月分别发行了30.34亿元和20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放大至整个银行业来看,截至目前,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30余万亿元,500亿元的额度可谓杯水车薪。而此番尚福林的积极表态,则让整个金融业看到了资产化试点扩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