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娱乐明星兼“财务专家”郎咸平发了一条含标点符号137字的微博称“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的桂冠”,炮打统计局、《人民日报》和货币当局,可谓一炮三响。同时,也是一炮三错,郎咸平博文显然存在概念错误、数据不准、结论虽轰动但是错误三大问题。
鉴于众多经济学家和公众对中国式M2普遍误读,甚至恶意妖魔化严重,笔者将在《华夏时报》“金融常识系列谈”中分四篇从概念与总量、M2与GDP比重、央行的有限责任、利弊等方面逐一批驳与分析。
本文的基本结论:中国M2增长主要靠准货币(各类存款——不含M1中的活期存款,下同)增长带动的;中国印钞速度是合适的;中国央行并未滥发货币。
第一错:概念和逻辑错误
郎咸平微博全文是:“【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的桂冠】去年全世界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中国就占了一半。而且中国GDP不过占全世界8%,但却占了全世界货币总量的27%。为了掩盖烂(应为滥)发货币钞票所引发严重通胀以及沸腾民怨,不但统计局造假,而26号《人民日报》还假意谴责其他国家货币放水,完全无视中国才是全世界最大放水国。”
假设郎咸平第一个数据是准确的,即:2012年全球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那么,中国占一半就是13万亿。
郎咸平所称的“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显然不是指基础货币增加额,因为,2012年末,中国基础货币余额是25.2万亿元,全年新增加基础货币为2.7万亿。
所谓的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我再次不厌其烦地帮郎咸平算笔账,假设他所称的印钞是指M0新增额。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M0余额是5.5万亿元,同比增长7.7%。不要谈当年M0新增量了,就连余额都达不到他称的新增“印钞”13万亿的一半。
退一步,假设郎咸平所称中国印钞第一数据是M1的新增额。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M1余额是30.9万亿元,当年新增的额度是1.9万亿,远远达不到13万亿。
根据郎咸平博文表述,新发行货币,最接近的金融专业术语叫“货币发行”。所谓的货币发行,是指发行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投放货币的行为。按其性质,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它包括货币投放和回笼两个方面。因此,货币发行量等于一定时期内货币投放量和货币回笼量的轧差数。中国公布的货币发行量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与出入库轧差数扣减商业银行业务库库存数。
2012年末,中国央行“发行货币”余额为60645.97亿元。
因此,去年央行印钞13万亿的数据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