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雷军曾有名言“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而本次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的放开让雷军又一次站在了“风口”上,小米+特斯拉+比亚迪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可能。
新政出台
国家发改委网站在11月26日挂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就放开纯电动车准入征求意见,确定了准入政策的大致框架,要求企业在申报前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无疑是为纯电动车生产准入放开了口子。
重新开发电动车准入的缘由
2009年前后,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厂最多的国家。为了对汽车产能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重复建设,国家开始严控汽车生产资质发放,原则上不再发放新资质。
特斯拉在全球的兴起,让决策者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不一定出自传统车企。“传统企业受制于政策和自身的既有资源等,往往在发展和创新新能源汽车上更保守,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狭窄。国家发改委就想针对纯电动车放一批非汽车行业企业进来,看能不能出个中国的特斯拉。”接近政策制定核心人士称。
准入要求高:只放给纯电动和增程式
今年年初,放开纯电动车准入的政策制定就已经启动,“目的是放一些较高水平的企业,口子不能放得太开,数量肯定不会多。”
《规定》要求的三条基础能力中,最核心的是:(申报企业)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确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要求新建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其他乘用车(包括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不在准入范围内。
“基本的框架已经确定,目前的意见稿整体上还是体现了业内此前的主要思路。过几天相关部门会找一些专家开会征求意见,可能也会有一些修改。”一位应邀参会的专家说。
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多
想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IT、电子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墙外主要的“窥探者”,小米、万向集团等都已经谋划多时,目标很直接,就是生产资质;另一些IT、电子企业则和车企合作,比如华为签约东风。
能拿到资质的企业不会多,“筛选国内企业发现,符合《规定》的企业不算多,我比较了解的算起来也就两三家,当然还有一些不太了解的。”上述人士称。
IT企业尽管有比较强的意愿,但就目前来看,他们在准入基本条件—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仍有较大欠缺。小米的黎万强匆匆前往硅谷,寻找的可能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很多人认为,最有可能拿到准生证的是万向集团。万向2003年就成立了万向电动车公司,几年后搞出了样车。据万向公开资料,其2008年就已经获批了特殊用途电动车辆生产资质,并于去年上了工信部新车目录。万向集团还收购了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和增程式电动车生产商菲斯科,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万向似乎已经为拿到资质做好了充足准备,不过其最具代表的技术拥有方菲斯科复产仍面临很多问题。
另外一种情况是,国内一些企业因为没有轿车生产资质,不得不借用其他企业的生产资质进行电动车生产。山东新大洋公司就借用众泰汽车的生产资质,生产知豆纯电动车,并已经进入量产阶段。
小米的机会
早在今年3月份的中国车联网大会上,雷军高调露面并表示,小米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的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汽车从最初的研发设计到测试生产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实早在几年前,小米公司就与某著名电动汽车品牌共同参与设计研发汽车,现已经进入路试阶段,最快将于2015年实现量产与销售。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某著名电动汽车品牌应该是指特斯拉。小米汽车品牌为“绿豆”,定位为北漂一族,类似电动房车。电动汽车的最大成本在于电池,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成本占据了快一半。为进一步适应中国市场,量产车型最终将会在国内由比亚迪生产,届时价格将会大大降低。
此前的10月28日,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已经背上行李,去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硅谷“闭关”,做小米的新产品。
硅谷是目前全球最热的新能源汽车特斯拉总部所在地,去年小米董事长雷军拜访了偶像特斯拉CEO马斯克,回来后写了一篇长文谈电动车,“相比他的其他计划,我对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很感兴趣。”黎万强是带着“拓荒哥”的名号出发的,外界猜测他做的项目正是小米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小米电动车早已经在网上有谍照,但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状态。
雷军曾有名言“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而本次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的放开让雷军又一次站在了“风口”上。而未来车载系统将可以连接所有的智能设备,成为汽车生活的真正的底层核心,拥有了车载系统就拥有了未来更多的话语权。
小米+特斯拉+比亚迪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可能,作者猜测小米汽车确实已在路上,即使不会很快推出整车,在不远的将来搭载MIUI车载系统的汽车也将很快出现在我们眼前。导读] 雷军曾有名言“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而本次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的放开让雷军又一次站在了“风口”上,小米+特斯拉+比亚迪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可能。
新政出台
国家发改委网站在11月26日挂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就放开纯电动车准入征求意见,确定了准入政策的大致框架,要求企业在申报前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无疑是为纯电动车生产准入放开了口子。
重新开发电动车准入的缘由
2009年前后,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厂最多的国家。为了对汽车产能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重复建设,国家开始严控汽车生产资质发放,原则上不再发放新资质。
特斯拉在全球的兴起,让决策者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不一定出自传统车企。“传统企业受制于政策和自身的既有资源等,往往在发展和创新新能源汽车上更保守,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狭窄。国家发改委就想针对纯电动车放一批非汽车行业企业进来,看能不能出个中国的特斯拉。”接近政策制定核心人士称。
准入要求高:只放给纯电动和增程式
今年年初,放开纯电动车准入的政策制定就已经启动,“目的是放一些较高水平的企业,口子不能放得太开,数量肯定不会多。”
《规定》要求的三条基础能力中,最核心的是:(申报企业)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确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要求新建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其他乘用车(包括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不在准入范围内。
“基本的框架已经确定,目前的意见稿整体上还是体现了业内此前的主要思路。过几天相关部门会找一些专家开会征求意见,可能也会有一些修改。”一位应邀参会的专家说。
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多
想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IT、电子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墙外主要的“窥探者”,小米、万向集团等都已经谋划多时,目标很直接,就是生产资质;另一些IT、电子企业则和车企合作,比如华为签约东风。
能拿到资质的企业不会多,“筛选国内企业发现,符合《规定》的企业不算多,我比较了解的算起来也就两三家,当然还有一些不太了解的。”上述人士称。
IT企业尽管有比较强的意愿,但就目前来看,他们在准入基本条件—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仍有较大欠缺。小米的黎万强匆匆前往硅谷,寻找的可能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很多人认为,最有可能拿到准生证的是万向集团。万向2003年就成立了万向电动车公司,几年后搞出了样车。据万向公开资料,其2008年就已经获批了特殊用途电动车辆生产资质,并于去年上了工信部新车目录。万向集团还收购了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和增程式电动车生产商菲斯科,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万向似乎已经为拿到资质做好了充足准备,不过其最具代表的技术拥有方菲斯科复产仍面临很多问题。
另外一种情况是,国内一些企业因为没有轿车生产资质,不得不借用其他企业的生产资质进行电动车生产。山东新大洋公司就借用众泰汽车的生产资质,生产知豆纯电动车,并已经进入量产阶段。
小米的机会

早在今年3月份的中国车联网大会上,雷军高调露面并表示,小米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的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汽车从最初的研发设计到测试生产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实早在几年前,小米公司就与某著名电动汽车品牌共同参与设计研发汽车,现已经进入路试阶段,最快将于2015年实现量产与销售。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某著名电动汽车品牌应该是指特斯拉。小米汽车品牌为“绿豆”,定位为北漂一族,类似电动房车。电动汽车的最大成本在于电池,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成本占据了快一半。为进一步适应中国市场,量产车型最终将会在国内由比亚迪生产,届时价格将会大大降低。
此前的10月28日,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已经背上行李,去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硅谷“闭关”,做小米的新产品。
硅谷是目前全球最热的新能源汽车特斯拉总部所在地,去年小米董事长雷军拜访了偶像特斯拉CEO马斯克,回来后写了一篇长文谈电动车,“相比他的其他计划,我对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很感兴趣。”黎万强是带着“拓荒哥”的名号出发的,外界猜测他做的项目正是小米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小米电动车早已经在网上有谍照,但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状态。
雷军曾有名言“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而本次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的放开让雷军又一次站在了“风口”上。而未来车载系统将可以连接所有的智能设备,成为汽车生活的真正的底层核心,拥有了车载系统就拥有了未来更多的话语权。
小米+特斯拉+比亚迪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可能,作者猜测小米汽车确实已在路上,即使不会很快推出整车,在不远的将来搭载MIUI车载系统的汽车也将很快出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