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贴共获得感谢 X
2
“回拨电话高额吸费不存在”结论受广泛质疑
ugmbbc发布于 2008-04-22 10:40:02|214 次阅读 字体:大 小 打印预览
警告!
夜深人静,手机铃声忽然响一声后挂断,手机主人惊醒回拨却可能遭致数十元甚至数百元不等的扣费损失……针对近段时间媒体广泛报道“响一声就断,回拨高额吸费”的电话业务,工业信息化部(原信产部,下简称工信部)上周公布调查测试结果,并称结果显示“响一声就挂”并未产生几十至几百元高额话费.不过,该报告随即受到技术专家和网友的广泛质疑.但有技术专家指出,实际上“响一声电话”并未如有关报道宣传可怕.
工信部称“高额吸费”不存在
“ 目前并未发现被高额吸费的案例,所谓'高额吸费'根本不存在可能性.”上周四,工信部网站刊出文件称,针对部分媒体相继报道“响一声就挂,回拨后产生几十乃至几百元高额话费”等情况,工信部经过多方调查并收集所谓“吸费号码”进行回拨测试,结果目前未发现被高额吸费的案例.
另外,工信部通过进一步论证分析,所谓“高额吸费”根本不存在可能性.
根据工信部文件,通过对网友留言和其他渠道收集的“吸费号码”进行回拨测试,发现目前“响一声就挂”电话大部分是不法分子诱骗用户回拨电话并宣称用户中大奖进行诈骗活动,部分是“六合彩”信息宣传,少数是一般广告宣传.
工信部文件称,其中大多数号码回拨后听到的是个性化铃声,并未发生实际通话,因此未被扣取任何费用;少数号码回拨后听到的是终端设备或者语音信箱的录音信息,被收取正常的通话费,没有发生高额信息费.
工信部还指出,互联网上有关“利用电话吸费设备挣钱”的宣传是一些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而进行的欺诈性宣传,提醒大家不要相信,谨防受骗上当.
工信部调查受质疑
不过,工信部文件公布后随即受到广泛质疑.在北京,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位姓金的反诈骗专家向媒体表示,工信部对65个吸费号码的回拨测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并认为“高额吸费”诈骗确实存在.该名姓金的反诈骗专家还披露,今年1月份和2月份北京市处在“吸费”诈骗的高峰期,刑侦总队接到过多起市民报案,一名警察在调查此类案件过程中就被“吸”走200元.据了解,工信部目前正在与北京市公安局联系核查此事,但目前还未联系到报道中所说的金警官.
“响一声就挂电话如果未能高额吸费,那为何诈骗分子要拨打?”自身亦饱受响一声电话困扰的广东联通前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廖晓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有了呼叫转移技术,不法分子要实现透过电话套利并不困难.
廖晓滨认为,回拨诈骗主要表现在正常电话回拨到声讯台上,特别是回拨到国外的电话号码上,他认为,要实现一分钟吸费几百元并非容易,除非声讯台类似个别SP一样通过向运营商作假账才能实现.“如果不向运营商作假帐,声讯台不可能在一分钟内吸纳几百元的费用.”
“在如此强大的宣传下,犯罪分子隐藏起来也很正常.”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认为,如果回拨吸费是假的,那么执法机关多次做出警示则如何解释?
但如果电话回拨吸费真实存在,由于其作案者本身就知道此事是违法的,这与垃圾短信中最恶劣的一种“通过短信诈骗”案件非常类似,因此其应该是警惕性非常高, 而且会具备了一定的反跟踪能力.“例如,其很可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隔几天换一个号码.因此调查结果很难说明问题,基于这样的调查做出的结论权威性也不够.”
■专家视角
呼叫转移有保障
有运营商技术专家认为,根据目前呼叫转移计费原则,用户没有必要太担心高额吸费问题.北京中国移动计费业务中心技术专家宁宇介绍,手机用户A呼叫B号码,B 将呼叫转移到C号码,A只需要支付由A到B的费用,不必支付与C有关的费用. “也就是说,如果C号码是个声讯台或者海外号码,B进行呼叫转移到C,那么即使A呼叫B号码,又被转移到C的时候,A是不需要、也不会支付B到C的长途费或信息费的.同时,就是如果电话没有接通,是不计费的;但是如果电话转接到了全球呼或者接通了总机但分机没有接通,还是要收从A到B的费用.”
“响一声就挂电话”大分类
北京中国移动计费业务中心技术专家宁宇认为,之前有报道的“国内移动电话打过来,响一声就断,打回去是信息台,一分钟收几十甚至上百元”的“电话吸费内幕” 实际上混淆了“国内声讯台利用回拨误导消费者定制收费服务”、“早期国外电信商联手不法分子骗取国内电信商话费”和“广告商利用回拨技术推广垃圾短信”的这三种现象.
1 “国内声讯台利用回拨误导消费者定制收费服务”
宁宇介绍,第一种响一声电话源于国内的信息台配上了群拨器.“响一声就断,诱使用户回拨套取信息费.”
预防:如果用户看清是信息台的号码,不打回去,他们的骗术就落空了.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信息台用的是移动或联通的号码,因此宁宇认为只要不回拨特殊号码的声讯服务台(例如:以“168”开头的八位电话等)的电话,回拨任何11位的手机号码,除了可能发生长途话费外,均不可能产生超额的话费.
2 “早期国外电信商联手不法分子骗取国内电信商话费”
预防:据宁宇介绍,此前有不法分子在海外设立信息台,在被停机之前不停拨打海外信息台,产生了巨额通话费.如果运营商欠费风险控制不及时,会产生大量收不回来的欠费,但又要向海外运营商支付结算费用;而这些费用就被海外运营商和国内的不法分子瓜分.宁宇认为,由于国内运营商近年来在计费、结算已演进,移动电话欠费风险控制能力大幅提升,这类欺诈行为有所收敛.但有不法分子使出新的手段,呼叫国内的电话响一声就断,诱使用户回拨,这应该是上述欺诈手段的一种变化.
工信部提示,在遇到“响一声就挂”的未接陌生来电时,用户应提高警惕,建议不要马上回拨,特别是来电显示号码包含国际及台港澳电话字冠的“00”或“+”时,用户更需谨慎对待,如果回拨可能产生相应的国际及台港澳电话费用.
3 “广告商利用回拨技术推广垃圾短信”
此种响一声电话中,一些广告业务的公司先用移动电话拨过去,诱使用户回拨,再将这个移动号码的被叫转接到了IVR或者放音设备上,用户回拨后放的是广告,或者设局进行其他诈骗活动.这种通话本身只计国内通话费,不收信息费.
预防:这种模式与垃圾广告无异,被叫号码拥有者以后向收费方式收广告费;但对用户端,被叫号码拥有者是没有钱可赚的.工信部则提示,如果用户回拨未接陌生来电后,发现为非正常用户通话情况时,可以向各电信企业客服电话进行举报,涉及广告宣传、六合彩、中奖诈骗等行为时,请及时向工商、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举报.
《信息时报》消息